近年来,北京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围绕养老助餐、托育照料等方面,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记者近日探访了海淀区的社区助餐点,这里刚刚推出了“血糖友好”的营养餐,深受居民欢迎。
午饭时间,海淀区这家社区助餐点的低升糖营养餐备受老年人青睐。餐食中,用菜花碎代替米粒,做成了炒饭和汤粥,还用椰子面粉、大豆纤维粉代替淀粉烤制出面包,在满足老人们饱腹感的同时,尽量减少血糖骤升。居民沈女士表示,餐食品种挺丰富,她尝了尝水晶虾仁炒饭,口感不错,升糖慢,餐后两个小时测了测血糖是7.7。
总台记者袁嘉忆在食堂的设施配备方面也发现不少暖心的细节。考虑到有些老年人自己拿着托盘取餐可能不安全、不便捷,食堂准备了小推车,方便老人选餐,并且相应在就餐区域之间留有宽敞通道。在老人专座区,每张桌子上都装有服务呼叫器,老人在就餐过程当中出现不适的话可以及时呼救,呼叫信息会实时显示在工作人员佩戴的智能手环上。
除了研发“血糖友好”的营养餐,社区助餐点还推出了自助、小份菜、外卖等多样化服务。助餐点不仅服务老年人,还面向全年龄段居民开放,每天供应的餐食达到了120多种。由于助餐点享受政府补贴,餐厅的单餐均价可以保持在20元左右。
某社区助餐点负责人潘驭骐表示,客流增加了一半,其中80%是老年人。客流增加了,餐厅的收入也相应增加。这些社区助餐点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为了实现良性运转,社区助餐点探索了多元经营模式。一些助餐点开设在社区商超里,与多个生活类店铺、美食档口相连,增加了客流量。而另一些则利用小区门口的位置,定期举办健康讲座、艺术讲堂、手工坊等公益活动,培养用户黏性。
在解决“一小”的托管孩子问题上,北京多地街道正在探索社区托管的新做法。北苑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多功能厅,成为小学生们排演话剧、学习书法、参加科普课等活动的场所。这些课程由社区退休的老年志愿者教授,大家发挥所长,为孩子们讲授知识、培养兴趣。同时,街道还建立了大型街道综合活动中心,集儿童之家、家长学校、老年大学、24小时图书馆等多元活动空间于一体,全年免费对居民开放,并为孩子提供日常课后延时服务和寒暑假期集中托管。
在完善“一老一小”服务的过程中,北京还通过建设闲置资源循环利用的“共享小屋”、设立“邻里议事亭”等举措,打造居民互助交流新平台,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福海佳园社区建立了“共享小屋”,鼓励居民们将闲置资源循环利用,免费向市民们提供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同时也建立了线上“共享小屋”,方便居民们进行在线交换。社区还设置了“邻里议事亭”,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和办理诉求的场所。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率,也让社区成了居民们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北京市大兴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邵全表示,通过建设“共享小屋”“空中四合院”“暖心驿站”等阵地载体,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