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大城小虫工作室以及南京大学野生动物行为及保护实验室分别汇报了2024年度的项目进展情况。此外,3名公众科学家代表也分享了他们在项目中感受到的科学教育、自然教育和科学素质提升过程,表达了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据了解,自2024年3月至11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依托“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项目与多家单位联合发起了多个系列公众科学项目,如“上海昆虫家谱”、“上海蝴蝶监测”、“路杀生物监测”以及“自然百宝箱,绿色长三角”等。这些项目通过科普讲座、工作坊和实地采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旨在搭建公众与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桥梁。数百名市民通过“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上传了一万余条记录,不仅激发了市民对昆虫学、生态学等科学领域的兴趣,还促进了研究成果的实际产出,如创下《上海昆虫名录2024版》上海地区昆虫新纪录。
分享会尾声,周德尧博士和杨正副教授分别带来了《冬天如何记录昆虫》和《“公众科学”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的演讲报告,旨在进一步普及科学方法,提升公众对“公众参与科学”模式的理解,并深化公众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我的自然百宝箱”自2016年起成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品牌项目,以线上平台、线下活动以及公众参与科学为特点,旨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024年,该项目成功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推广“城市昆虫”展及相关活动,并授权上架了十余款昆虫文创商品,策划了“遇见动物”展览,被评为“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公众科学”科普模式,引导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提升参与者科学素养,推进新科学知识的产生,并促进科学界与公众的沟通理解。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仅供信息发布之用,如内容有侵权嫌疑,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