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电视剧的冗长拖沓和电影的人潮拥挤,常常让人心生厌腻。然而,当我踏入上海科技馆,沉浸于美国球幕纪录片《神秘的尼罗河》时,却如同被一股强大的洪流席卷,心灵被震撼得久久无法平复。
这部影片所依赖的强大技术支撑——直径23米的巨大球形银幕、七声道的立体声混响、70毫米的加宽胶片——无疑令人叹为观止。但更为令人难忘的是,在短暂浓缩的50分钟里,它容纳了那么多的质朴故事、惊险场面、丰富知识,以及迅速变换的、带有冲击性的画面。它就像是一杯酽茶、一坛烈酒,令人陶醉其中。
这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了由六人组成的探险队,他们包括地理学家、水文专家、人类学家、记者、摄影师,以及一位担任救护的皮划艇能手。他们操作着橡皮筏子和单人划艇,从尼罗河源头出发,漂流而下,总险程5200公里。这一路上,他们经历了种种险境,也目睹了大自然的壮观,更走进了远古的文明。影片以平静、空灵的心态,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带有哲理的点评。
观众仿佛被裹挟着在非洲上空翱翔,掠过褐色的土地、黑黝的丛林、奔腾的河流,视觉轨迹快捷而流畅。而当直升机横侧身子,从两根巨大的石柱间穿过时,一股真实的跌宕感涌上心头,令人眩晕。
尼罗河的狂骜不羁、奔腾咆哮,皮筏子几次倾覆,又几次生死营救化险为夷,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惊险的漂流场景。在漂流的过程中,勇士们披荆斩棘,闯过了一道道的鬼门关,其中包括尼罗鳄的袭击、河马的血盆巨口、火山岩的锋利刃口,还要躲避土匪的枪击,又冲下50米高的瀑布,闯过旋涡遍布的白色水域,忍耐苏丹平原45度的酷热,还得抵抗疟疾的折磨……。
影片还以沧桑唯美的镜头,显现了东北非洲古老的习俗、土著居民的交易方式、古朴原始的土屋、服饰,以及仍保留着的刀耕火种和仍在使用石器时代的磨棒、磨盘碾磨小麦的情景。古埃及文明更是为我们留下了金字塔、人面狮身像、历代法老的神庙、精美的陵墓壁画,以及艾尔•阿兹哈清真寺等,这些世界奇迹,仿佛让我们听到了久远的古代王朝的回声。
有一处鲜为人知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是隐藏在埃塞俄比亚橄榄树丛后的拉里贝拉的11座独石教堂。这些教堂都是向地面岩石下垂直开凿,削出一方深达十多米的巨大石块,再把它外削镂雕,内部掏空,凿刻成整体的教堂。在影片的绝版镜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阿布•辛贝尔神庙搬迁的壮观场景。为了躲避人工湖水的升涨,工匠们用锯将神庙分割成20多吨的巨块,搬到高地再重新垒砌复原,这一壮举,曾经耗资三亿美元,拯救了神庙,也使埃及法老拉姆瑟斯大帝的灵魂得到了安息。
然而,古老的尼罗河也支撑着一个生命体系,它既顽强,也脆弱。两千多年前,努比亚人砍伐了所有的树木,结果沙漠入侵,民族消失,只剩下梅洛伊金字塔群在孤寂中哭泣。30年前,又故戏重演,为了燃料,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森林被砍伐待尽,致使水中含盐量猛增,摧毁了耕地。
1970年埃及建成了阿斯旺大坝,大坝控制了洪灾,使更多土地获得了灌溉,大坝的发电量占全国的70%。然而,光明的背面必定有阴影,沿河的土地和三角洲再也得不到洪水带来的肥沃的淤泥,并严重改变了土壤里的盐份比例。又大量使用化肥,带来新的污染。大坝上游的水库,也因淤积减少了库容量。旱季的消失,水蛇迅速繁衍,血吸虫病发病率上升。大坝的是非功过,时间将给予公正的评说。
影片没有大坝雄伟的特写,只有近景拍摄的洪水期的水位标记。影片没有直白观点,却用镜头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影片结束时,西班牙女记者莎丝姬娅,将一条石片、贝壳串起来的好运项链,从埃塞俄比亚基督徒女孩手中接过,并挂在了埃及穆斯林少女的项上。她动情地说:“是尼罗河把人们连结在一起。”
是啊,尼罗河养育着沿岸两亿多人口,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虽有过小冲突,但更多的是和睦。他们都从尼罗河中汲取养分。我们应该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也应该和谐相处。我们虔诚地敬畏你,神秘的尼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