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缪崇群讣告,载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1月18日第三版。图片来源:坂井洋史供图)
坂井洋史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对史实的考证,他更有自己独特的视角。1980年前后,他在东京外国语大学读本科时开始研究巴金。1985年,他首次来中国,没有选择繁华的北京、上海,而是前往福建泉州考察。他发现,巴金在泉州时结识的几位朋友对他的影响深远。从1985年到1991年,他每年前往泉州,七次采访当地健在的老人,收集相关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巴金好友陈范予的女儿。陈范予是浙江诸暨的诗人、教育家、科学家,1941年因肺结核病逝于福建。陈范予的女儿告诉他,在上海的家中还保存着大量陈范予的手稿。这一发现,使得坂井洋史开始了对陈范予的深入研究,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而对缪崇群的研究,正是坂井洋史对“巴金好友”研究的延续和继承。缪崇群曾留学日本,写过多篇关于留学见闻的散文,这对身为日本人的坂井洋史来说无疑是一个优势,他更能深刻领会文章的背景,分析文章风格的形成。
但更重要的是,他深爱缪崇群的作品。他说:“最本质的动机是不言而喻的:我深爱缪崇群的作品。”
(图片:坂井洋史。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四十年,从偶遇到研究,坂井洋史对缪崇群的研究充满了执着与热爱。他说,最初是在阅读巴金的《巴金文集》时得知缪崇群的名字,当时对他的文章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发现缪崇群的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开始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编纂《缪崇群文存》的过程中,坂井洋史发现了缪崇群在文学上的新特点。他认为,缪崇群的散文受到了日本“写生文”的影响,尤其是吉田弦二郎的小品文,风格独特且内在。此外,缪崇群的小说也显示了他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
关于缪崇群的散文风格,坂井洋史认为,他是一位内向型的作家,笔致带有淡淡的哀愁和感伤性,但并非沉溺于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增强了语言的内在张力。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关怀,尤其是抗战后期的作品,不仅保持了其独特的风格,而且不缺少对现实生活的透彻观察、深切关怀和批判精神。
关于巴金和缪崇群之间的友情,坂井洋史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性格上的共鸣,使得他们的友情更加深厚。在巴金的《怀念》中,他对缪崇群的纪念充满了感情,这也是因为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
近年来,缪崇群的散文选集陆续出版,许多读者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是“遗珠”。在缪崇群逝世的重庆,有人试图寻找他的墓地。对于我们现在重新发现缪崇群的意义,坂井洋史认为,文学艺术是探索语言表达的可能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缪崇群的作品正是这样的一个好例子。他认为,缪崇群的文学具有经得起今天读者欣赏的质量,将其摆在读者面前,是文学艺术丰富化的一个体现,是有意义的。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作者:阿尘,责编:刘悠翔。